2018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我市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創建工作和農業信息化工作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的同時,牢固樹立新的發展理念,以農業產業發展為依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通過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強化農業園區要素資源集聚,堅持全產業鏈推進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引領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提質升級,實現園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農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
一、農業園區建設推進情況
目前,全市在建縣級以上農業園區達18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園區60個(全省464個,占比13%)、市級園區33個、縣級園區91個。2018年,185個縣級以上園區預計完成投資182.8億元,實現總產值267.5億元,總銷售收入212.7億元(含電商銷售收入10億元),入駐企業達1107家(含規模企業565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54家),合作社1011個,家庭農場423個。其中,60個省級農業園區實現總產值209.2億元,銷售收入171.3億元,電商收入7.4億元。農業園區內茶葉、干鮮果、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種植業基地面積達348.9萬畝;“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達538個,種植業認證規模達270.5萬畝,畜類認證規模107.5萬頭,禽類認證規模950.4萬羽,水產認證規模21.5萬尾。農業園區逐步成為我市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的功能區,成為引領我市農業發展的“火車頭”、“推進器”和“發動機”。
一是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截止目前,我市縣級以上農業園區主干道長度累計達3645.7千米,機耕道長度累計達3872.5千米,生產便道長度累計達3905.3千米,溝渠(含管網)累計達5852.3千米,倉庫(冷庫)容量達82.5萬立方米,標準圈舍建筑面積達200.2萬平方米,溫室大棚建筑面積達475.6萬平方米。在休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上,已累計修建觀光步道(棧道)81.6萬米,停車場55.4萬平方米,休閑觀光亭597個,生態餐廳10.5萬平方米,農家樂和茶莊達747個,鄉村酒店(旅館)達768家4萬張床位,建休閑觀光娛樂項目331個,購物點737個。
二是園區經營主體進一步壯大。全年,全市農業園區入駐企業達1107家,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企業565余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5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11個,家庭農場423個。在龍頭企業培育上,我市先后從省內外引進招商引資企業79家,簽約資金192億元,累計到位資金48億元,今年預計能落地項目400余個。依托農業園區平臺,在各個經營主體的引領下,我市185個農業園區帶動農戶數40.8萬戶、吸納農民就業114.3萬人,返鄉創業6.1萬人。
三是農旅產業融合進一步凸顯。在農業園區創建中,我市結合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以發展茶葉、花卉苗木、精品水果等園藝作物為基礎,圍繞生態休閑、觀光旅游、民俗風情、度假攝影等需求,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實現農業與旅游業聯動。全市先后啟動了200個農旅一體化示范點創建,全年預計完成投資79.9億元,帶動農戶13.2萬戶,吸納農民就業人數19.1萬人,返鄉創業人員1.1萬人。接待游客合計1138萬人次,實現總產值90.7億元(其中,旅游業產值34.8億元,占比38.3%)。
二、農業信息化工作完成情況
根據省級農業部門及市政府相關工作安排,我委以農業“萬企融合”和益農信息進村入戶為抓手,利用年初市委市政府與兩院院士座談會的契機,加強和農業信息化專家中國工程院趙春江院士團隊的緊密合作,并成功邀其入駐市院士工作中心,合力推進我市智慧農業建設。
一是農業“萬企融合”初見成效。2018年我市堅持以農業“萬企融合”項目建設為抓手,先后選定了播州區貴州卓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平臺建設1個標桿項目,赤水市金釵石斛產業示范園區農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試點項目、紅花崗區金鼎山鎮蓮池農業物聯網應用及苦瓜產業和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集散中心建設項目、務川縣黃都鎮鑫隆緣合作社農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試點項目等32個示范項目,以及湄潭縣茶產業物聯網建設工程1個物聯網基地,并發展遵義市農業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企業62家。全市33個農業“萬企融合”建設項目,累計總投資規模為16.2億元,2018年預計完成投資2.3億元。
二是益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面推進。益農信息社建設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年初我市已于年初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直各有關單位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的信息進村入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決定全市信息進村入戶工作重大事項,協調解決信息進村入戶推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截至目前,我市各地共選取1659個村級服務站作為信息進村入戶益農信息社,覆蓋全市80%的行政村。全年向上級爭取到工程建設資金1493萬元,現已由省農委撥付至我市各縣(區、市),全部資金用于站點設施配套、信息員培訓等工作。
三、“大棚房”清理整治專項行動開展情況
我市“大棚房”清理整治工作自今年9月全面啟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調度下,市級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有關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的“大棚房”清理整治專項行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專項行動的開展。全市先后經過兩輪清查,對發現的問題建立專檔,逐個研究整改,目前我市“大棚房”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清理排查情況全面展開。截至目前,我市共清理排查了15個縣(市、區)20528個農業大棚,面積58466.75畝。全市共清理排查違法違規項目28個,項目占地總面積37328.89畝,占用耕地面積181.87畝(Ⅰ類26個,面積174.84畝;Ⅱ類1個,面積6.75畝;Ⅲ類1個,面積0.28畝),其中,占用基本農田55.11畝。
二是從嚴啟動整治整改工作。從我市成立督導組赴各縣實地督導情況看,我市第一次上報的23個違法違規項目的縣(區、市)已按照“一案一檔”要求建立問題清單、制定整改措施。第二階段整改整治已經全面鋪開,部分地區已按要求完成整改任務,違法占用土地逐步恢復生產。但由于清查出的問題各具復雜性,各地落實整改進度不一。其中,有11個項目已整改,面積為16.87畝;有17個項目正在整改,面積為71.38畝;已恢復耕種面積為8.76畝。
四、黨風廉政及意識形態工作開展情況
牢固樹立“解放思想敢擔當 真抓實干有作為”意識,將黨風廉政及意識形態工作與發展農業園區、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深入清理整治“大棚房”等業務工作并重,通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履行“一崗雙責”、統籌安排等形式,將黨風廉政及意識形態工作與業務工作同安排、同部署。認真落實委黨組對政治理論學習的安排部署,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遵義市黨員干部黨紀黨規教育讀本》等篇目納入日常學習內容,科室集中學習和干部自主學習相結合,嚴格履行每兩周一次的科室集中學習制度,同時要求干部做好自主學習筆記,定期匯報學習情況。全年累計集中學習21次,開展預防提醒談話6人次。
五、2019年重點工作計劃
1、創新工作措施,助力農業園區進一步提質增效。積極探索多業態打造,推進農業園區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農業園區建設水平。加大工作力度,加強督促指導,圍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招商引資、主體培育、品牌打造等,提升現有的185個園區建設水平,增強產業集聚和示范帶動能力,力爭我市在2019年全省農業園區績效考核中進入引領型園區的數量繼續保持第一。
2、強化政策引導,加強農業信息化應用能力。積極推進農業“萬企融合”大行動,2019年新建融合標桿項目1個、融合示范項目34個、農業物聯網基地6個,進一步細化任務分解,加強指導,保質保量完成省市下達的2019年農業“萬企融合”工作指標任務。進一步提升益農信息社站點在我市行政村的覆蓋比例,指導各縣、有條件的鎮鄉建設縣級、鎮級運營中心,同時積極爭取益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投入資金,加大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支持站點建設、信息員選聘,重點投向信息網絡平臺、農業物聯網基地、農村電商等項目的建設和運營。
3、加大督導力度,確?!按笈锓俊鼻謇碚稳〉脤嵭?。對于已經清理出來的違法違規項目,逐個研究制定整治整改方案,科學推進整改整治工作進度,確保按時完成整改工作。同時研究制定耕地保護長效監管機制。此次行動為契機,進一步強化永久性基本農田用途特殊管理措施,加強設施農業精細化管理,對設施大棚、溫室等普通建檔立卡,加強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利用耕地的規范管理,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強化流轉土地用途管制。根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產業振興和設施農業等用地政策和管理辦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