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主要工作推進情況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一是密集調度。2018年初代市政府起草下發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調整玉米種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遵府辦發〔2018〕1號),按照“市級統籌、縣為主體、鄉鎮落實、村為單元、細化到戶”原則,采取半月一調度的常態化工作機制,督促指導各地制定了縣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案。今年,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按照“一長兩短”扶貧產業全覆蓋和“一縣一主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重點圍繞茶葉、辣椒、中藥材、方竹、生態畜禽五大主導產業和蔬菜、食用菌、“綠色稻+”等特色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市調減玉米面積121.09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151.36%,目前全市玉米種植面積70萬畝左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二是強化督查。2018年上半年,先后兩次起草制定了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督查方案,組織參與了兩次市級專項督查,并撰寫了兩期督查通報(獲市領導簽批),以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名義下發到各縣(市、區)黨委政府。通過市級專項督查和日常不定期檢查,有力地推動了各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三是效益分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替代產業效益如何是關鍵,尤其要算好發展替代產業助推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效益“秋收賬”。目前,種植業科結合今年我市蔬菜、辣椒、水果、食用菌、中藥材、茶葉、高粱等產業的替代種植及收益情況,對全市16個縣(市、區)2018年玉米替代產業經濟效益情況做了一次詳細、深入的調查和統計分析。一方面,從畝產值比較效益上看,初步估計,2018年種植低效籽粒玉米平均每畝產值為790元,種植蔬菜平均每畝產值為4160元、是玉米的5.3倍,種植辣椒平均每畝產值為4049.5元、是玉米的5.1倍,種植食用菌平均每畝產值為44400元、是玉米的56.2倍,種植草本中藥材平均每畝產值為3500元、是玉米的4.4倍,種植高粱平均每畝產值為1836元、是玉米的2.3倍。另一方面,從總體效益上看,全市調減玉米種植替代作物蔬菜、辣椒、水果、食用菌、中藥材、高粱、茶葉等總面積96.42萬畝(不含退耕還林),其中,今年產生經濟效益的替代作物面積74.27萬畝,加權平均畝產值3488.52元,扣除種植成本后每畝純收益1349.54元,再扣除種植低效籽粒玉米平均純收益230元,種植替代作物比種植低效籽粒玉米每畝新增純收益為1119.54元,全市玉米調減種植替代作物新增總純收益8.31億元,涉及農業人口98.53萬人、人均增收843.89元。
(二)全年糧食作物生產情況
根據各縣(市、區)全年糧食生產預測產分析,預計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27.33萬畝,較去年減少63.25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281.95萬噸,較去年減少28.05萬噸。預計糧食單產259.73公斤,較上年減少10.66公斤,減少3.94%。全年糧食生產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三)全市種植業專項項目建設情況
一是開展項目驗收。對2016-2017年度種植業(專項)資金項目組織驗收,起草下發《市農委辦公室關于開展種植業項目驗收的通知》(遵市農辦發〔2018〕39號),于今年3月份,種植業科組織種植業、果蔬、農技推廣、植保、土肥等方面的專家組成項目驗收小組,對我市2個馬鈴薯發展資金項目、3個馬鈴薯主食化項目及產業發展試點項目和4個優質特色糧食產業發展專項項目進行了驗收,并將驗收情況按時報省農委備案。
二是積極爭取項目。積極組織各縣(市、區)向省農委申報2018年項目,取得一定成效。今年爭取了特色糧食產業、馬鈴薯產業、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等項目共計9個,合計資金650萬元。分別優質稻項目3個(資金240萬元)、酒用高粱項目2個(資金70萬元)、馬鈴薯產業發展項目1個(資金60萬元)、馬鈴薯主食化開發項目3個(資金280萬元)。已指導以上項目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部分項目已由市農委進行了統一批復,項目有關資料已報省農委備案。
(四)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案編制情況
目前,已組織各縣(市、區)對500以上壩區編制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案。經各地上報情況,作為今冬明春實施的第一批壩區共計50個,涉及面積約30萬畝,已將壩區方案上報到省農委。
(五)黨建工作情況
按照抓黨風轉作風促政風的思路,以黨建為引領,不斷踐行“十在農委”要求,做到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推動科室各項工作落細落實。今年以來,簽訂了黨風廉政責任狀,開展了科室黨風廉政談話,建立了科室廉政風險點排查臺賬,召開科室會議21次,及時傳達學習委黨組和委主任辦公會議精神,組織全科室人員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定期研究科室業務工作,保證了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二、2019年工作計劃
一是深推農村產業革命。按照“一長兩短”和“一縣一主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調減玉米種植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選準替代產業,推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快速發展。二是抓好壩區結構調整。督促指導各地抓好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以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規?;?、標準化建設,實現規?;禺a業裂變發展,推動各地打造一批效益田、示范田。三是加強項目監督管理。加強種植業專項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杜絕擠占、套取、截留、挪用項目資金的情況,及時組織項目驗收。四是強化行政監管工作。加強與植保站、種子站、土肥站工作協調配合,牽頭督促落實好農藥、種子、肥料等方面的行政監管工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