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曉曦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建議》的提案收悉。感謝您對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視農民,特別市青年農民的培育工作,從2006年以來,市農委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立足產業”的原則,每年都要開展以“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為主、針對青年農民的各類種養業的培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來,為適應新常態下的農業農村工作,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民培訓、特別是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國家農業部開始試點、推廣和普及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其中“生產經營型” 就是專門針對以種養業為主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投資比例高,培養力度大。同時國家農業部、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共同實施 “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等項目,也是針對不同需求的農民進行培養?,F結合2016年我市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情況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
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和“立足產業、需求導向,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穩步推進、注重實效”的基本原則,努力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努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講誠信、守道德”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市農委的正確領導和各項目縣的共同努力下,遵義市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自己的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養模式。
一、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三位一體”模式整體推進
(一)是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進展順利。2016年全市農民培育任務5486人,其中,生產經營型1830人、專業技能型2335人、社會服務型1235人;項目財政補助資金949萬元。截止到2016年7月底,全市已完成培訓任務5113人,占總任務93.2%。完成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86人,占總任務數的100%。
(二)是縣級扶持政策全面啟動。全市11個省、部示范縣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122項,其中,農村金融類11項、教育培訓類26項、土地流轉類15項、農業補貼類11項、借貸支持類13項、農業保險類11項、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1項、農村社會保障類12項、其他類12項;生產經營規模種植業面積14萬畝,養殖業規模30萬頭(只)以上。
(三)是農民認定管理穩步推進。根據農業部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對其中的生產經營型農民進行認定工作,按照全國統一的要求,由縣級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出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由縣級農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認定工作,并按照統一標識辦法“貴州省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證書”。截止到7月底全市完成生產經營型農民資格認定448人,占計劃任務1830人的24.5%。
二、主要做法
(一)認真搞好摸底調研
我市積極組織各縣(市、區)以造就高素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目標,以服務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業從業者職業化為導向,圍繞糧油、生態畜牧業、茶產業、果蔬、馬鈴薯、特色食糧、特色漁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強化項目實施管理,創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質量為導向,開展了職業農民培育需求調研,分析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和素質情況,結合目前農業從業人員現狀,提出我市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
(二)強化領導、確立目標、方案先導
按照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工作要求,我市及時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完善培訓體系,結合農村勞動力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以往培訓中存在問題,借鑒以前培訓中積累的培訓經驗,確立目標培訓要求,申報培訓機構和培訓需求計劃書。項目縣還制定《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確和規定了工作目標、工作任務、資金安排、幫扶指導、政策扶持、保障措施等內容,這為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構建了培訓藍圖。
(三)精心編制工作方案
根據省農委有關精神,結合遵義實際,市農委、市財政局共同制定并印發了《遵義市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方案中明確了總體思路、工作重點、任務分解、培訓內容、培訓措施、資金補助和工作要求等。各項目縣分別制定了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方案,2016年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分二個層次推進,一是湄潭縣,鳳岡縣、遵義縣、習水縣、道真縣、務川縣、紅花崗區、綏陽縣、正安縣、赤水市和匯川區等11個縣、區(市)嚴格按照“三位一體”培育模式進行;二是桐梓縣、余慶縣仍然按照以前“一般項目縣”要求,僅開展“專業服務”和“專業技能”培訓。
(四)實行“三位一體”的培育模式
著力圍繞“立足產業、需求導向,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穩步推進、注重實效”的基本原則,實行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模式,各項目縣相繼出臺或即將出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辦法》。按照“政府主導、農民自愿、動態管理與扶持政策掛鉤”的基本原則,項目縣政府下委托書,委托農牧局或農廣校進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工作,明確資格認定程序和辦法。關于職業資格認定工作,我們在積極探索這項工作,按照職業資格認定標準進行認定,對符合職業農民標準的經考核合格者,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高、中、初級《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
三、初步成效
(一)科技示范作用進一步增強。通過培訓,全市涌現出了一批熱愛科技、示范作用的學員典型,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動當地村民致富。赤水市長沙鎮赤巖村圍繞脫貧目標,選派鄧克云等幾位能人分別參加了烏骨雞養殖、石斛栽培等專業培訓。在這些學員的示范帶動下,該村逐步發了展烏骨雞養殖和石斛栽培為主的扶貧產業,已栽種石斛5000多畝,建成烏骨雞養殖場15000㎡。長期鎮共和村在王玉祥等十多位學員帶動下,在扶貧項目支持下,成立了“果蔬發展專業合作社”,流轉40多畝土地栽種蔬菜,聘請種植專家長駐,從規劃、生產、銷售等方面規范地做好產業發展。
(二)拓寬了農民就業門路,增加了收入。將培訓工作與推進產業發展結合,向重點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傾斜,向產業集中度高、農民需求強烈的園區、基地、專業合作組織集中,不斷提高婦女參訓比例,發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余慶縣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示范相結合的培訓方式,使職業農民掌握桃李蘋果的栽培、病蟲防治、整形修枝、分級包裝、貯藏保鮮、作物生長特性、需肥規律、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技術知識,服務產業發展;掌握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經營的法律法規等知識,樹立誠信經營、合法經營理念,培養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合格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三)培訓理論聯系實際,深受農民歡迎。在培訓過程中采取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手把手的教農民,以“流動課堂”和“田間課堂”的形式對學員進行幫扶指導和后續跟蹤服務,解決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的問題,得到農民的一致好評。
(四)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了學員職業道德素質和就業技能,很多學員達到初級以上職業技能水平,有的達到了中級水平,實現了就地轉移,有的農民已將種植業和養殖業作為創業方向,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改善了生態和生活環境,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下步建議及工作打算
(一)創新培訓模式,注重培訓實效。大力提倡以學員為主體,鼓勵學員主動參與,教師與學員進行雙向互動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率、增強培訓效果,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利用龍頭企業,搞“帶動”式培訓;運用“基地”的力量,開展“基地”式培訓。還可以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選出部分典型進行“引導”式培訓,發揮高產創建示范片、標準化養殖小區、現代農業園區的實訓作用。
(二)整合培訓資源,建立長效機制。農二代培訓主體的建立和創新是達到培訓目標的重要環節。各部門應理順組織體系和職責分工,做好政策制定、總體協調、資金籌措、監督檢查等工作。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鄉鎮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師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培訓主陣地作用,整合農村各類教育機構,充分發揮現有的教學資源,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三) 加強搞好認定管理。一是認真搞好資格認定工作。對持有職業農民培訓結業證書、專業技能證書,并符合職業農民標準的,經考核合格者,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高、中、初級《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并將認定的職業農民名單,向社會公布。對認定后的職業農民要加強管理和知識更新。二是堅持動態管理。職業農民資格證實行動態管理,嚴格職業農民等級考核評定制度,實行資格一年一認定、二年一復審制度,對審核不符合條件的取消資格證書。三是注重檔案管理。職業農民檔案要及時記錄跟蹤培養全過程及接受教育培訓情況,各地要參照學歷教育,建立學員學籍檔案,做到“一班一案”。
(四)扎實推進幫扶指導。一是建立指導員制度。依托各級職業農民指導教師庫進行幫扶指導,組建指導教師團隊,促進專家和職業農民結對子,建立“一對一”定期上門指導,幫助職業農民在發展產業中不斷發展壯大;二是派駐工作制度。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農業技術干部派駐制度。三是開展幫扶重點。按照不同類型職業農民特征,有重點的開展指導。
(五) 進一步完善政策扶持。項目縣要積極配套創設相關政策,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支持政策體系,對認定后職業農民予以扶持。將國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現有農業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研究制定本地、本縣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相關政策,形成培育職業農民的政策合力,促進職業農民不斷發展壯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