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虎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建設特色農業的建議》提案收悉。感謝您對農業工作的關注、關心和支持。現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連續出臺14個1號文件聚焦“三農”工作。在中央、省、市系列政策扶持下,遵義農業得到長足發展,2016年,主導產業茶園面積達200萬畝(投產140萬畝)、蔬菜265萬畝(辣椒200萬畝)、中藥材170萬畝、干鮮果162萬畝、生態畜牧業產值175億元;特色產業馬鈴薯面積290萬畝、特色食糧145萬畝、酒用高粱75萬畝、烤煙62萬畝,水產養殖面積1.9萬公頃,水產品產量8萬噸,產值10億元,油菜25萬噸。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6000余家(國家級示范社 21 個、省級24 個、市級183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556家(省級128家、國家級9家),通過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建立利益鏈接機制的種植基地面積達548萬畝,養殖達114萬頭(只、羽)。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2個,市縣級73個,園區成功引進了聯合利華、廣東溫氏、華西希望、重慶長博等一批知名企業入駐。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等5件農產品品牌獲“中國馳名商標”,黔北麻羊、茅貢米、赤水金釵石斛等23件農產品獲“地理保護標志”,58個農產品獲“貴州省名牌產品”,64個農產品獲得“貴州省著名商標”,30家企業品牌獲“2015—2016年度貴州生態農業100張優強品牌”,29個農業品牌獲“2015—2016年度貴州生態農業優秀品牌”。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農民發展農業積極性不高、企業大規模發展農業資金會非常困難、各地的農業發展方向不明確,對市場不了解、政府政策的配套與企業發展的結合不好等問題的確存在。在下步工作中,將著力抓好4個方面的工作,創新工作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及質量,努力促進農業增效、企業發展,農民增收。
1、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調優農業結構:以“十三五”農業規劃為基礎、積極引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培育市場前景好、企業與群眾利益鏈接度高,增收效果好的特色優勢產業,調動群眾生產積極性,努力通過產業建設增加群眾收入。
2、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經營主體與群眾的利益鏈接機制。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等方式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土地確權、“三變”等改革措施增強經營主體與群眾利益鏈接緊密性。2017年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50家,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380億元,力爭400億元。
3、加大項目申報,搶抓脫貧攻堅投資基金助推產業脫貧機遇,爭取更多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建設。搶抓脫貧攻堅投資基金助推產業發展、省級實施“泉涌”工程等機遇爭取資金扶持,通過政策、資金扶持促進農業產業建設,降低經營主體融資成本。
4、積極組織農產品展示展銷,幫助企業拓展市場,助推企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以農產品展示展銷“月月行動”為契機,瞄準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目標市場,組織農產品生產企業積極參加國際性、區域性的農博會、農交會等,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