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遵義市委:?
貴委委員提出的關于《關于進一步推進我市茶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第51147號)已收悉。感謝貴委委員對我市茶產業健康發展工作的關心和支持,現就建議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一、變單一的支持發展面積向發展和鞏固、提升茶園標準化轉變。?
2006年,遵義率先提出了建設百萬畝茶葉工程的意見,2007年、2012年,遵義市政府出臺了《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百萬畝茶業工程的意見》(遵發[2007]10號)文件,《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意見》(遵黨發[2012]18號)及2014年出臺了《遵義市貫徹落實貴州省茶產業三年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意見》政策文件,茶葉主產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政策文件精神,搶抓機遇,采取有力的措施,實現了茶葉面積快速發展。至2013年遵義市茶園面積已達152萬畝,在2007年(37.3萬畝)的基礎上凈增114.7萬畝,年均增加近16.4萬畝,茶園面積躍居貴州省第一,全國前列;但對推進茶葉標準化建設進程比較緩慢,2016年底,無公害認證茶園114.249萬畝、有機認證茶園10.075萬畝、綠色食品茶園0.9萬畝,分別占茶園面積的55.3%、4.88%、0.43%。為了實現從規模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快速轉變,我市將大力推廣茶園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茶園防凍抗旱等技術,加強茶園肥培管理,提高茶園專業化水平,2017年新增無公害茶葉產地認定面積40萬畝以上,使“三證”認證茶園達到165萬畝以上,占總面積的80%;至2020年,全市茶園“三證”認證達100%,實現茶園面積全覆蓋。加強與聯合利華合作,開展雨林聯盟認證,力爭2017年完成1.5萬畝茶園進入雨林聯盟認證體系。發揮現有茶園面積優勢,套種桂花、木槿等深樹木,培植杉、棕、苦楝等防護林和行道樹,撒播除蟲菊、黃花菜、三葉草等草種,合理搭配喬灌草等品種,形成富有層次感的復式栽培,使茶園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完善茶區基礎設施,建立晴雨通暢道路,完備蓄水排水系統;建成生態環境質量好,保護天敵、培養生物多樣性等多功能綜合利用的茶園50萬畝以上。對于茶葉面積已達到200多萬畝,茶葉加工企業及大戶1500多家的遵義來說,中小企業加強標準化工作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以宣貫會議、技術培訓、制茶斗茶賽等形式宣貫標準,確定貫標企業659家,制作實物標準樣分發貫標企業,按標生產、對標檢驗。推行新標準,倒逼企業調整茶青原料結構,改進加工技術工藝,推動高溫殺青,提高茶葉香氣,凸顯貴州茶特有品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已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小企業要根據自己的行業特點加強茶葉標準化體系建設及加工技術改造升級,提高茶葉生產清潔化、標準化和規?;?。?
二、加大企業扶持的力度。?
各茶葉主產縣在做大基地規模的同時,高度重視加工和銷售鏈條中出現的瓶頸問題,通過土地優惠、貸款貼息、政策獎勵等一系列措施,培育龍頭企業;強化招商引資,推動加工企業集群集聚,初步形成大中小并舉的企業集群。近年來,引進來自浙江、福建、江蘇、四川、云南、廣東、貴州及省內周邊地區的企業筑巢預計60余家,固定資產投入約15億元;同時,2014年出臺了《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企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2014]31號)文件政策,鼓勵本地茶企改建現有加工設備,以及其它行業企業和個人新建茶葉加工廠,加快了產業發展步伐。2006年發展茶產業初期,我市僅有加工企業41家,且(銷售額500萬以上)規模企業僅有7家,年加工能力僅有1.5萬噸左右。2017年6月底,全市有注冊企業712家,其中:湄潭縣403家,鳳岡縣143家,正安縣78家,道真縣40家,務川縣19家,余慶18有,其他市縣區11家;有合作社276家,湄潭縣78家,鳳岡縣52家,正安縣35家,道真縣45家,務川縣18家,余慶縣44家,其他市縣區7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龍頭企業47家、市級龍頭企業64家。加工大戶581家,全市加工能力15萬噸以上。實現加工從手工、半手工、半機械向自動化、清潔化加工生產線轉變。雖然我市茶葉加工能力提升較快,但加工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一是產能不足,除湄潭、鳳岡基本能滿足原料加工的要求外,普遍存在加工企業偏少的現象。二是設備不配套,主要體現在加工機具和市場適銷產品相匹配的問題,如一芽一、二葉扁形茶的生產、香茶的生產,CTC紅茶的生產等。三是清潔化生產,除規模加工企業外,多數小型加工廠在實現茶青“不落地”生產還有較大差距,也帶來質量安全隱患。四是標準化生產,不嚴格按照標準加工,無操作技術規范、憑經驗生產、不注重過程管理等普遍存在。在下一步工作中,將引進和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形成大中小并舉的茶葉加工企業集群,引導企業兼并重組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和產銷聯盟,推動茶葉的清潔化、標準化、規?;?、智能化生產。重點扶持500家小型加工廠向標準化加工廠轉型升級,努力培育20家精制和10家精深加工企業,實現初加工能力15萬噸,精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精深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以上。到2020年,全市加工企業集群達到1000家以上,加工能力15萬噸以上;全面打造2-3個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及知名品牌,力爭1-2個企業包裝上市。?
三、加大品牌推介力度。?
以品牌為主導,以市場為重點,積極創新方式開展茶產業宣傳推介。舉辦相關推介活動,進一步擴大茶葉消費。目前,我市正集中精力打造“遵義紅”、“遵義綠”兩大市級公共品牌,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之中。下一步將加快兩大公共品牌使用企業授權力量,授權企業數占到本區域企業總數的30%。同一品牌授權企業,實施“同線同標同質”工程。以萬人品茗和參加當地茶博會為抓手,持續堅持對北京、上海、山東、廣州、深圳等目標市場,新增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常態化宣傳推介。在“貴州茶一節一會”、全國手工綠茶制作技能大賽、北京國際茶業展、馬連道國際茶文化展、遵義茶文化節茶、生態文明會、茶人會等重大活動節點,持續宣傳遵義茶。“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旅游景區品茗常態化。將省外的宣傳推介與促進渠道落地緊密結合,支持茶區、地方政府、龍頭企業,抱團到目標市場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建設遵義茶的營銷窗口。爭取對口幫扶城市支持,促進營銷渠道在幫扶城市落地。推動茶酒姐妹篇。深化與省外遵義商會合作,依托黔貨出山,推廣遵義茶葉。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茶文化“六進”活動,推進茶葉全面進入景區、酒店、特色餐飲連鎖店、高速公路沿線加油站服務區超市、社區超市、社區農產品市集等。打造一批富有產品優勢、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濃郁的茶文化茶旅游項目,促進推進茶旅游、茶文化融合。繼續通過央視、網絡、參展參會等多種方式宣傳“遵義茶”品牌。組織企業參加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舉辦的國際茶博會(展);組織企業,以一帶一路“絲綢之路·黔茶飄香”活動,重點開拓重慶、成都、西安、蘭州、西寧、山東等綠茶市場;繼續扶持龍頭企業,市政府駐外辦事處在國內一線城市開設較大規模的“遵義紅”特色產品旗艦店(體驗店)。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強化宣傳,大力開展電商業務,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充分發揮遵義紅色旅游資源,做強綠色產業文章,豐富茶文化資源,走茶旅一體化協同發展之路。繼續扶持龍頭企業,市政府駐外辦事處在國內一線城市開設較大規模的“遵義紅”特色產品旗艦店(體驗店)。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強化宣傳,大力開展電商業務,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充分發揮遵義紅色旅游資源,做強綠色產業文章,豐富茶文化資源,走茶旅一體化協同發展之路。?
四、加大對茶葉產銷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近年來,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開展茶葉技術培訓和資料宣傳,指導農戶科學用藥、科學用肥,并隨著農戶在生產意識和經濟意識上的提高,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由過去單一施用化肥(尿素)向有機肥、茶葉專用肥、復合肥方式轉變,二是過去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向物理防治(殺蟲燈、粘蟲板)、機械防治(采摘、修剪)、生物防治,以及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轉變。在組織方式上形成了“3+1”模式,一是企業自產自銷、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三種成功模式,二是農戶自管自銷模式。前一種生產組織方式基本實現了“五統一”(管理、物資、時間、采摘、收購),生產組織方式科學有效。農戶自管自銷模式在我市還占有較高比例,尤其在偏遠和基礎比較落后區域,茶葉生產的組織方式有待提高和轉變。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取得的經驗和成效,使茶葉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得到提升和轉變。一是各縣在鎮(鄉)或村已開展了茶樹栽培及管護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土壤肥培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培訓,發放茶葉病蟲害和農藥使用清單手冊資料進行宣傳。二是縣(鄉鎮)技術干部,甚至個別鄉鎮聘請技術輔導員,開展和指導農戶進行科學施肥、科學防治的服務工作。三是通過采用村民(村民組)自治辦法,有效推動了組織方式的轉變。如鳳岡縣田壩村茶園面積達3萬余畝,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組織方式取得很好效果。四是通過項目扶持措施,把千家萬戶的茶園組織起來,提高茶葉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和能力。如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組織湄江鎮等9個鄉鎮的18家企業的茶園基地2.0萬余畝進行統防統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加大基礎設施扶持力度。?
隨著茶園面積的增加,圍繞茶園規模,在相對集中達一萬畝以上配套建設一個茶青交易市場,至2017年6月底,全市共建茶青交易市場近100個。除湄潭、鳳岡兩縣茶青交易市場基本能滿足茶青交易需求,茶區基礎設施較完善外,正安、務川、余慶、道真4個茶葉主產縣茶青交易市場不足,茶區基礎設施不配套。因此,整合交通、水利、發改、財政、建設、扶貧等部門項目資金,補齊茶區水電路網等基礎建設的短板,并加大對正安、務川、道真、余慶四主產縣及仁懷、習水等非主產縣茶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完善茶區基礎設施,建立晴雨通暢道路,完備蓄水排水系統。減少茶農、茶企運輸、管護等成本,提高茶農收入。在茶旅一體化景區,配套完善茶旅游酒店、交通、文化娛樂、體育療養等旅游基礎設施。?
六、實施重點突破戰略。?
近年來,茶葉主產縣通過出臺土地流轉政策,扶持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以土地租金、茶青采摘與管護務工收入、合作社分紅等為利益鏈接機制,形成了專業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新組織形式,茶園規模實現了從零星、分散栽培到以業主、企業為主體的規?;?、標準化開發的轉變,2016年規模以上企業直接流轉土地建設茶園34萬畝、加入合作社的茶園面積82.63萬畝,種植15畝以上茶園的家庭農場12331個,專業合作社265家;2016年全市已建成30萬畝以上的規??h3個、10-20萬畝的規??h有3個;一萬畝以上鄉鎮57個、村25個,并形成以湄潭為主發展名優茶產業帶,以鳳岡為主發展鋅硒茶產業帶,以正安為主發展高山云霧茶產業帶,以道真、務川為主發展仡山硒鍶茶產業帶,以余慶為主發展名優綠茶和苦丁茶產業帶等六縣為重點發展區域。下步茶產業發展中,通過推廣六盤水“三變”經驗,引導農戶茶園通過入股等方式,向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集聚,讓茶園資源變資產,讓茶農變股東。以標準茶園建設為抓手,促進茶園提質增效,有序推進茶園基地標準化建設,每個主產縣建一個面積1000畝以上的試點,示范推廣;整合林業部門綠化造林資源,種植茶園行道樹、遮蔭樹,建立完善“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以及“喬、灌、草”的立體茶園生態系統。?
七、注重茶文化、茶旅游的有機結合,加快茶區的轉型升級。?
目前,遵義市建成了貴州省茶文化生態博物館、茶工業博物館,出版了《茶的途程》等一批茶文化叢書,拍攝有《飛躍茶?!返炔璁a業宣傳片。依托生態優勢,打造完成了天下第一壺、茶海風光、茶桂風情等茶旅景觀。鳳岡的田壩,湄潭的中國茶海、核桃壩、七彩部落、田家溝,湄潭翠芽270景區,余慶的二龍,道真的關子山等基地,都充分體現了茶與生態、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呈現出一片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景象,成為茶文化及茶旅一體化發展的亮點。隨著茶葉行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依托茶區多樣性的自然景觀,以民風民俗等茶文化為內容,充分挖掘茶文化資源,鼓勵和支持茶文化創意創作,大力普及茶文化,讓茶文化成為遵義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茶文化培育成遵義的新優勢。支持文化機構、民間力量、企業,挖掘整理遵義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刻精髓,編撰出版一批黔茶文化書籍。支持湄潭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舊址的保護與利用;大力支持行業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壯大成為茶產業宣傳推介、行業自律和茶文化傳播的主體力量。鼓勵支持文藝組織、文化企業、文藝工作者開展茶文化文藝創作,出版發行一批茶文化題材的音樂(歌曲)、曲藝、散文集、長篇小說、影視作品等。創新茶館經營模式,豐富茶館經營業態,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茶館,傳播黔茶文化。將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完善旅游公路、步道、茶區文化墻、茶文化主題酒店、主題公園等,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市委、市政府已經提出要打造“一心一圈三線”的旅游發展格局,其中“三線”中專門提到把東線湄鳳余打造成貴州第一、國內一流的茶文化休閑養生精品旅游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東線的旅游項目建設、旅游品牌打造和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效果明顯。鳳岡茶海之心景區、湄潭·中華茶文化博覽園、湄潭茶海休閑度假景區列入了全省“100個”旅游景區,加快推進了東線茶文化精品線的發展,加快茶區的轉型升級。如2013年-2016年,茶海之心景區簽約項目資金50000萬元,2017年1月-6月,完成投資14000萬元,景區收入28800萬元,接待游客人次93.56萬人次。?
八、進一步加大對茶葉實用技術技能的培訓力度。?
茶葉產業鏈涉及基地、加工、品牌、市場、營銷、文化等方面,而且規模較大,對綜合型人才需求很大,各方面的人才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因此,在快推進茶業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同時,要加強茶業人才隊伍自身建設,提高茶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把現有茶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和再提高工作與吸引外來人才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著力抓好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建設。高素質的人才屬復合型人才,既要懂技術,接下來還要學銷售、建物流、懂顧客(線上線下、大顧客、小買家都能照顧到),更要懂管理。鼓勵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組建科研和技術研發機構,推動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鼓勵茶葉加工企業與省內外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技術推廣機構建立長期穩定協作關系,通過研發、引進和推廣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自主研發和科技成果的引進、吸收、轉化。定期舉辦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等專業培訓班,培養一批種茶制茶能手和營銷管理人員。大力開展茶藝師、茶葉加工技師、評茶師(員)資格認證,提高茶葉產業從業者素質。每年對茶產業優秀經理、經銷商、技師(加工、審評、茶藝)給予表彰獎勵。?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