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敏代表:
您們提出的《關于解決“市民吃菜貴,菜農口袋空”的建議收悉。感謝您對我市蔬菜生產及供應工作的關心和支持,現就建議中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正如你所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種植面積在農作物結構中的比例逐步上升,總體上實現了農民增收和城市食品供應同步增長的良性互動。但是,由于蔬菜產品的不耐貯運性,其生長上市的季節性以及每年物候期的波動性、與市場消費的均衡性矛盾十分尖銳;消費的多樣性需求使各具體種類品種數量分散,導致物流成本上生的矛盾;城市擴張蔬菜供銷距離加大,導致中小城鎮原始直銷模式(菜農→市民)解體,新興蔬菜基地產銷關系的重新磨合,以及大市場環境條件下外區域蔬菜基地生產的劇烈起伏等,常常導致蔬菜產銷脫節,造成“市民吃菜貴”和“菜農口袋空”交替發生,遵義市與全國其它類似城市一樣,也未能幸免。
近年來,貴州省農委和遵義市政府高度重視蔬菜產業發展,年均投入各類蔬菜項目資金2千萬元左右,使遵義市蔬菜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效緩解了城市蔬菜供應,豐富了市民“菜籃子”。但,由于長期以來積累的投入不足,以及城市周邊原成熟的蔬菜基地大量被占用,新興蔬菜基地農田基礎設施、蔬菜生產設施和蔬菜產后處理設施嚴重跟不上新形勢的需求。遵義市果蔬工作站在市農委的領導下,全力爭取省、市蔬菜項目資金促進我市蔬菜產業發展,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穩定保供蔬菜基地規劃和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培育。
蔬菜農田基本建設(水、電、路)、生產設施和產后產品處理設施建設,對抗御自然災害、實現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熟練農民工培育、穩定產銷節奏(上市季節和數量具有一定規律性,規避外區域蔬菜盲目調入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基礎設施建設、熟練農民工培育、以及新興蔬菜基地產銷磨合等,都需要多年的持續投入和努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必須避免蔬菜基地大起大落和隨意變換地點,穩定蔬菜上市量,避免“物賤傷農和物貴傷民”。
二、加強蔬菜“三新”試驗示范
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材料推廣應用,是蔬菜產業升級發展的內因??共炠|蔬菜品種是一切生產的基礎,新技術和新材料是實現多批次上市、降低生產成本(特別是規?;a)、高產優質、食品安全水平、延長蔬菜才后貯存期以擴大銷售半徑和貨架前等。其中,集約化育苗、工廠化育苗、嫁接育苗等是蔬菜生產的第一次關鍵時期,也一直是我們支持的重點,近年來的省、市蔬菜項目資金大部分均用于全市集中育苗設施建設及其配套物資補助。
三、加強大區域蔬菜季節互補
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高速公路網縱橫交錯、縣鄉公路質量升級、高鐵的長足發展,以及蔬菜采后貯運技術發展,蔬菜的銷售半徑越來越大。遵義市早已脫離了上世紀90年代前的那種“孤島”式蔬菜生產和銷售,加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引起的對口味多樣性需求,必然會受到外區域蔬菜越來越強的沖擊,小區域內蔬菜自給率會逐步降低,優勢生產區蔬菜會大量外銷,這是社會的進步。我們要做的是順應時代的發展,將我們的優勢蔬菜如夏秋蔬菜、生態名特優蔬菜、山野菜等更多的風行天下,也才能避免“菜民口袋空”現象發生 。同時,加強周邊不同生態條件區域自然季節差的蔬菜調運,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實現蔬菜的全年均衡供應;結合保供蔬菜基地體系化設施建設,降低生產成本,從而解決“市民吃菜貴”問題。
另外,你文中所說的“我市蔬菜供應80%靠周邊省份外調”與我們的觀察估計不相符,因我市大部分地產蔬菜是在凌晨前(24點后至6點)在城區各中小農產品市場(如劉家灣、高橋、任家敖、梅嶺廠等等農產品市場)直接交易批發到各攤點再零售,小部分通過十字凹黔北果蔬批發市場批發[遵義市最大的果蔬批發市場(馬家灣)主要為外區域蔬菜水果進入本市和畢節地區的主要批發市場,地產菜極少進入],調查蔬菜自給率十分困難,望能提供詳實的調查數據,謝謝。
再次感謝你對我市蔬菜產業的關心和非常好的建言建策,望我們今后經常多溝通交流,及時解決蔬菜生產上出現的各類問題,為我市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貢獻,謝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