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
王曉娟代表提出的《關于推進農業園區發展的幾點建議》收悉。感謝其對我市農業園區發展的關心和支持。現就建議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市農委為切實答復好王曉娟代表提出的建議,在遵義市人大農經委的指導下,我委辦理人員充分征求了市編辦、市財政局、市扶貧辦和相關部門有關科室的意見,并和王曉娟代表進行了溝通。
首先,簡要介紹遵義市農業園區建設推進情況:
至6月底,全市在建縣級以上農業園區達155個,其中省級園區56個、市級園區9個、縣級園區90個。共入駐企業達979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數13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29個,家庭農場278個。元至6月,我市155個園區共完成投資93.5億元,實現總產值133.9億元(其中,一產產值72.9億元,二產產值34.9億元,三產產值26.1億元),總銷售收入117.4億元(其中電商銷售收入7.2億元);56個省級園區完成投資76億元,占年計劃125億元的60.8%,實現總產值118億元(其中,一產產值62.6億元,二產產值32.8億元,三產產值22.6億元),占年計劃200億元的59%,總銷售收入105.6億元(其中電商銷售收入5.8億元),占年計劃170億元的62.1%。園區省級以上優質農產品品牌達234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125.8萬畝、32.5萬頭、14.2萬只、415萬羽;從業農民達82.3萬人,返鄉下鄉創業人員達6.4萬人,上半年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643元(調查數),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園區2016年脫貧人數達108767人,現有易地扶貧搬遷人數12114人。在155個農業園區中,主要從事種植業或養殖業的園區有28個,一產二產融合發展的園區有15個,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園區有65個,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的園區有47個,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的園區有122個;在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園區中,與休閑旅游融合的有121個,與民族文化、體驗農業、紅色文化等融合的有59個,與體育運動融合的有31個,與科普教育基地融合的有48個;使用物聯網管理的園區達52個,管理面積達17.4萬畝、35.7萬平方米,有電商348家。同時,全市先后啟動了103個農旅一體化示范點的創建,到6月底,共累計完成投資177億元,現有77個示范點初步建成,上半年,示范點旅游人數達370萬人次,實現旅游產業10.5億元。
關于代表提的建議:
一、關于機構建設。目前,全市有10縣、區(市)設立了單獨辦公的農業園區管委會或園區辦,其中:播州區、湄潭縣農業園區管委會為副縣級事業單位,鳳岡縣、余慶縣、務川自治縣、正安縣、道真自治縣、赤水市、綏陽縣農業園區管委會為正科級事業單位,獨立辦公的仁懷市園區辦為臨時機構。紅花崗區、匯川區、新蒲新區、習水縣、桐梓縣成立了農業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農牧(水利)局,南部新區還沒有工作對接的機構。機構設置,各縣、區(市)根據自身的情況,按程序報遵義市編辦,正科級機構的編委會都進行了審批。
仁懷市屬省直管,2016年4月,仁懷市編辦將成立仁懷市農業園區管委會的報告上報省編辦,省編辦未批準,理由是省里沒有文件明確一定要單獨成立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管理機構。
市農委作為農業園區業務指導部門,主要領導多次指出,各縣、區(市)農業園區管理機構,還是和農牧局整合或合署辦公比較好,這可充分利用農牧局人財物等各方面的資源。
據了解,播州、湄潭為副縣級機構,也是最早成立的農業園區管理機構,是按原市委主要領導的意見進行成立的。正科級機構設置,市編制委員會通過即可;副縣級機構設置,需市委常委會通過,沒有特殊情況,一般都難以達到。
二、關于資金和政策。農業園區建設,省里每年都安排了專項資金,2016年1億元,2017年9000萬元,按照因素分配法、競爭立項等方式,支持部分省級農業園區建設,近2年,遵義市每年有4個園區獲省專項資金支持,金額1000萬左右。2017年國家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導致減收較多,遵義市級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農業園區專項資金由2014年的1600萬元減至2017年的200萬元。在農業園區創建中,基礎設施建設,各地主要是財政投入和整合部門項目投入。近年省出臺的全省農業園區建設工作方案中,都要求有關部門的基礎設施、美麗鄉村、退耕還林、石漠化質量、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重點向農業園區傾斜,貧困縣按照國辦發[2016]22號文件統籌整合重組涉農專項資金,投入農業園區建設。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也是整合了部門項目的投入。元至6月,全市56個省級農業園區完成投資76.19億元,其中:以縣為主的各級財政投入10.23億元,整合部門項目資金投入7.28億元,銀行貸款投入3.97億元,經營主體自籌投入(含招商引資)51.2億元,其他投入3.51億元。關于招商引資,由于項目的落腳地在各縣、區(市),因而各縣、區(市)政府根據自身實際,出臺了各自的優惠政策,優惠政策中,最大的優惠政策是“一事一議”政策。市級層面,相當于省派出機構,出臺不了稅收、用地等優惠政策,加之近年市級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除保民生的剛性支出外,沒有財力支持農業園區建設。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擬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市委政研室在多次征求各部門的意見后,由于受各種原因的限制,目前仍未出臺。
三、關于土地流轉補助政策。2014年至2016年,市級財政每年安排資金2000萬元,對農業產業化土地流轉規模在300畝以上且地塊連片集中的經營主體,連續三年實行土地流轉費獎補,每畝補助不超過600元,市、縣兩級對等補助。2015年,根據原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從國債資金中安排5000萬元,分兩年(2015年、2016年)對農旅一體化示范點土地流轉規模在500畝以上且相對集中連片的經營主體進行補助,每畝補助不超過600元,市、縣兩級對等補助。因財力減收的影響,2017年初,在財政審核各單位提出的預算中,取消了產業化土地流轉和農旅一體化土地流轉這兩項預算。
四、關于貸款貼息。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每年貼息資金能從省里爭取500萬左右的企業貸款貼息,支持方向是以產業為主。市農委每年能從省里爭取200萬左右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貼息,支持方向是向園區發展好的企業傾斜。扶貧貸款貼息2016年開始該政策就停止了。由于市級財力有限,市本級財政一直沒有安排過這樣的資金。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