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市農提復字〔2016〕7號 簽發人:陳國橋
遵義市農業委員會對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
第45140號委員提案的答復
民建遵義市委:
貴委提出的關于《精準扶貧應提升農民素質》的提案收悉。感謝你們對我市農民培訓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一、我市農民素質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委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持續鞏固“減貧摘帽”成果,切實抓好產業發展、農民素質提升等重點工作,做到精準培訓、精準脫貧。當前,我市的農民培訓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國家農業部開始試點、推廣和普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其中“生產經營型”就是專門針對以種養業為主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投資比例高,培養力度大。同時國家農業部、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共同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和“風鵬行動、新型職業農民”等項目重點也是針對不同需求的農民進行的種養殖業培養。
2015年我市農民培訓工作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要求,緊緊圍繞我市“八大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以及農業產業扶貧情況,積極開展培訓工作。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完成好。截止到2016年6月12日,全市完成培訓任務共計5309人,占總任務98.61%,其中:生產經營型2130人,占任務96.3%,專業技能型2011人,占任務100.6%,社會服務型1190人,占總任務100.3%;完成現代青年農場主第一年培養任務48人,占計劃的94.1%。二是農民認定工作起步好,截止到目前,全市完成生產經營型農民資格認定466人,占30%。三是縣級扶持政策全面啟動。全市11個省、部示范縣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122項。四是生產經營型培育產業覆蓋種植業面積7萬畝,養殖業規模60萬頭(只)以上。通過農民培訓大大提高了我市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和農業科技知識,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存在的問題
(一)進城務工農民分布分散,集中培訓難。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大量的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由于這類人員大部分文化素質不高,工作技能不強,加之盲目流動,而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量小于農村勞務輸出量,許多務工人員只好閑散于城鎮的各個角落,這為大規模開展農民培訓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二)農民參訓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思想較為現實,即使采取了完全免費的培訓方式,也有的農戶認為是“要他學”,沒能完全激發起他們本身的求知欲望,甚至有少數學員抱著敷衍的態度參訓,接受及消化的知識較少,個別學員沒達到培訓預期效果。
(三)培訓內容結構不合理。各級機構開展的農民培訓多是傳統的種植、養殖科技培訓,而針對性進行系統職業技術培訓的很少,農民希望培訓的專業技能,例如:車床、模具、電腦、等,卻寥寥無幾。根據調查顯示,有80%的農民認為自己需要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有70.5%的農民認為自己需要接觸技術知識方面的培訓,而僅有18.6%的農民選擇傳統種植、養殖培訓。由此可見,農民的培訓需求與我們所提供的培訓存在巨大的差異,由于職業技能和技術知識相對缺乏,培訓的就業率就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四)部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農民素質提高的培訓重視不夠。尚未真正將農民科技培訓提升到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戰略地位。在抓農業、農村工作中,把農民科技培訓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當輕任務來抓,可有可無,可抓可不抓。在農村、農業政策導向中,重農業生產,輕農民文化素質提高,重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提升。認識不到位成為制約農民科技培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創新培訓模式,注重培訓實效。大力提倡以學員為主體,鼓勵學員主動參與,教師與學員進行雙向互動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率、增強培訓效果,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利用龍頭企業,搞“帶動”式培訓;運用“基地”的力量,開展“基地”式培訓。還可以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選出部分典型進行“引導”式培訓,發揮高產創建示范片、標準化養殖小區、現代農業園區的實訓作用。
(二)改革培訓內容,提高培訓效果。首先,要緊密圍繞貴州農業結構調整,加重高效、特色種植技術的比重,逐步實“一村一品”的種養結構。其次分類指導。對現代農業、農村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村從業人員,如農機手、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開展從業技能、法律法規及農業經營管理等知識培訓;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農民,通過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實用生產技術及有關農業政策等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務農技能。
(三)整合培訓資源,建立長效機制。農民素質培訓主體的建立和創新是達到培訓目標的重要環節。各部門應理順組織體系和職責分工,做好政策制定、總體協調、資金籌措、監督檢查等工作。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鄉鎮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師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培訓主陣地作用,整合農村各類教育機構,充分發揮現有的教學資源,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四)建立指導制度,推進幫扶指導。一是建立指導員制度。依托各級職業農民指導教師庫進行幫扶指導,組建指導教師團隊,促進專家和職業農民結對子,建立“一對一”定期上門指導,幫助職業農民在發展產業中不斷發展壯大;二是派駐工作制度。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農業技術干部派駐制度。三是開展幫扶重點。按照不同類型職業農民特征,有重點的開展指導。
(五)設定準入門檻,突出職業性。首先,在對象選擇上,必須強調最基本的資質。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必要時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考核,層層把關。其次,在強化職業性方面,延長培訓鏈條。單次培訓至少要半年或者一個種養殖周期,避免短期培訓走過場現象。另外,在培訓方式上,應強調理論培訓與實踐示范相結合,側重田間實作、技術傳授,突出農民從業的專業性和職業性。
(六)靈活設置專業,完善政策扶持。一是各項目縣可根據當年農民培訓實施的情況以及農民素質情況,只安排培訓總任務,各地根據實際結合產業發展及地理優勢合理安排培訓專業。二是項目縣要積極配套創設相關政策,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支持政策體系,對認定后職業農民予以扶持。將國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現有農業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研究制定本地、本縣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相關政策,形成培育職業農民的政策合力,促進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2016年8月9日
(公開發布)
(聯系人:王海燕;聯系電話:23139609)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