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市農提復字〔2016〕2號 簽發人:陳國橋
遵義市農業委員會對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
第45057號委員提案的答復
九三學社遵義市委:
貴委提出的關于《對我市邊遠高海拔貧困地區有關農特產業進行扶持》的提案收悉。感謝貴委對我市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貴委在提案中指出:我市近年來緊緊圍繞茶葉、優質辣椒、蔬菜、竹葉、高粱、干鮮果等“八大農業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邊遠高海拔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和帶動脫貧的成效還不夠明顯。貴委通過調研深入分析了邊遠高海拔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提出了這些地區適宜發展的產業,并針對性地就如何推動該地區產業發展提出了建議。我委收到提案后,會同扶貧、財政、發改、供銷社、國土等部門認真研究,切實圍繞提案的建議抓好落實。
一、關于“搞好產業規劃、制定扶持政策,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議
做好產業扶貧,首要就是要根據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結合市場需求,按照“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賺錢養什么”的原則,科學規劃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將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其次,就是要努力培訓發展一批種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優勢產業村,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逐步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今年以來,我們主要抓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編制了出臺了《遵義市農業產業扶貧規劃》。今年,市農委牽頭結合“十三五”農業產業規劃、扶貧產業規劃,在反復征求基層意見及基礎上,編制了《遵義市農業產業扶貧規劃》,從面上加強對各地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指導?!兑巹潯分忻鞔_全市重點發展5類扶貧主導產業,包括200萬畝茶葉、300萬畝蔬菜(其中辣椒200萬畝)、200萬畝中藥材、257萬畝干鮮果、生態循環畜牧業產值達到220億元;6類扶貧特色產業,包括300萬畝竹林、21萬畝特色水產養殖、100萬畝酒用高粱、63萬畝烤煙、260萬畝馬鈴薯和100萬畝特色食糧,圍繞全市優勢地區和貧困地區適宜發展的產業進行布局,到2017年力爭通過農業產業帶動13.9萬人脫貧。
(二)制作了全市農業產業脫貧攻堅“作戰圖”。在結合《遵義市農業產業扶貧規劃》的基礎上,我委根據“精準扶貧”工作要求,結合全市645個貧困村的實際,特別是邊遠高海拔地區如何發展產業、發展什么產業的具體實際,組織制作了全市農業產業脫貧攻堅“作戰圖”,指導每個貧困鄉鎮、貧困村結合實際確定1—2個扶貧產業。邊遠高海拔地區基本上都是貧困村,我們針對該地區的實際,重點規劃發展了馬鈴薯、核桃、中藥材以及苦蕎、蕓豆以及禽類養殖等技術難度不大、農產品耐儲藏、易運輸的產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覆蓋到50%的貧困鄉鎮、70%的貧困村和80%的貧困人口。
(三)制定出臺了《實施產業和就業扶貧行動的方案》。“產業和就業扶貧”是我市脫貧攻堅“十項行動”之一。在方案中,具體的明確了產業就業扶貧的路線圖、工作措施、組織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集中攻堅期為2016—2017年,鞏固提高期為2018—2020年。明確了重點抓好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經營主體培育(包括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殖大戶)、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科技培訓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和政策,通過園區的輻射、經營主體的帶動、農業技術的推廣、技術培訓的普及,全方位、多方式帶動貧困地區發展,增強貧困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
目前,全市大力推動園區建設,持續增加園區數量、不斷提升園區質量,形成了省級、市級、縣級和鄉鎮級“層層辦園區”的良好格局,充分發揮農業園區的引領帶動作用,園區已經成為了帶動產業脫貧的重要平臺。2016年,新創建了省級農業示范園區7個,目前共有52個省級農業園區,18個市級農業園區和50個縣級農業園區。全市有69個農業園區和農旅一體化示范點覆蓋到貧困區域,涉及42個貧困鎮(鄉)、139個貧困村、6.27萬貧困人口。全市園區從業農民數達到了110萬人,其中企業常年解決就業人數有35.9萬人。園區內農民通過種養業、務工收入、土地入股分紅、農家樂鄉村旅館經營等實現了多渠道增收,絕大多數農業園區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1萬元以上,遠遠高于全市及當地平均水平,園區有效發揮了帶動脫貧的效果。
同時,我們出臺了針對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土地流轉獎補的帶動政策,根據流轉土地面積按照市、縣各一半300/畝進行獎補。我們將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重要抓手,發揮其“領頭羊”作用。不斷創新探索“產業+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大戶、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等利益共享模式,引導貧困戶使用扶貧資金和“特惠貸”資金入股,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扶貧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周邊農戶以及村集體的形式加入發展產業、帶動生產,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扶貧項目實施效益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加快農民增收。目前,全市50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吸納解決就業2.5萬人,帶動農戶131.55萬戶。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4924個(貧困地區1000余個),覆蓋了90%貧困鄉鎮、70%貧困村。登記認定家庭農場699個,發展專業大戶1886戶、農村經紀人2260個。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外,我們為進一步創新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特別是貧困人口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今年我們借鑒六盤水先進經驗,在全市推廣開展了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制定了《關于在全市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方案》,各地選擇2個以上鄉(鎮)、村(組)開展試點(其中,湄潭縣為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試點,遵義縣、鳳岡縣、務川縣為省級試點),通過“三變”改革讓農民能夠真正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際利益,讓農民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助推農業產業扶貧取得新成效。
二、關于“支持邊遠高海拔地區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建議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壯大、產生實際效益、增加農戶和收入離不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帶動。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和發揮產業扶貧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和培育發展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目前市級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00余家,加工總產值297億元,吸納解決就業2.5萬人,帶動農戶131.55萬戶。今年,我委幫助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了2016年省級鄉鎮企業發展扶持資金,向省農委推薦上報了29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申報名單。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完成總產值達18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9%。
此外,市扶貧部門在全市評選出了325家扶貧龍頭企業,這些企業扶貧帶動示范效果好,企業和種養大戶等通過組建扶貧專業合作社、協會組織的形勢,在帶動貧困農民發展和增收上具有良好效果。規劃到2017年,將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達600家、扶貧龍頭企業達400家,帶動10萬以上貧困人口增收;到2020年,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達8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0家。
三、關于“農業和財政部門聯合建立邊遠高海拔貧困地區特色產業項目發展專項資金,助推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了農業扶貧資金的投入。今年,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扶貧,在支持農業的專項資金上進行了增加。今年安排農口的專項資金達31350萬元,其中,安排民生配套資金1339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10000萬元。這些資金基本上是對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基礎設施改造進行支持和補助。同時,今年以來,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達到4.56億元,實施了財政扶貧項目317個。
為了提高財政涉農資金的精準度和使用效率,根據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貴州省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方案》(黔府辦發〔2016〕24號),明確從2016年起,我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面開展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補助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林業補助資金等25項涉農資金進行整合,納入整合范圍的涉農專項資金,原則上采取“因素法”、競爭性分配等方式切塊分配到縣,將項目審批權限完全下放到縣,實行縣審批、省備案的項目管理制度,允許試點縣根據脫貧攻堅規劃改變專項資金用途。邊遠高海拔地區基本上都是國家級貧困縣,可根據省政府辦公廳有關精神及產業發展的脫貧攻堅規劃,自主確定邊遠高海拔地區特色農產品發展項目,發展特色品牌,促進邊遠高海拔地區脫貧致富。
(二)開展貧困農戶“特惠貸”工程。根據省明確要求,安排到縣扶貧財政資金的15%用于貧困戶小額貸款貼息,縣級財政投入扶貧專項資金不少于地方公共預算收入的2%,通過對貧困戶的貸款幫扶,幫助貧困戶在發展農業產業中解決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今年以來我們進一步加大了農村“特惠貸”力度,積極投放貸款,鼓勵村、組發展農副土畜產品精深加工業。目前,全市各銀行業機構正在積極做好涉農金融服務,著力開發涉農金融產品,今年以來已累計投放“特惠貸”、“小微貸”、“惠農貸”等93.51億元。同時,其他支農扶貧類的專項貸款也已累計投放30億元。
(三)關于特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省級采取項目打包方式成立了省級扶貧投資發展基金,額度在3000億元以上。省財政廳按照“因素法”將資金分配到各縣(市、區),并明確各縣按照“33112”原則進行資金投放,確保扶貧資金直接用于脫貧對象。扶貧資金的30%用于產業發展、30%用于合作社建設、10%用于扶貧貸款貼息、10%用于扶貧培訓、20%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這其中用于扶持特色產業發展的資金占比達到了30%,充分保障了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扶貧的資金來源。
四、關于“強化品牌經營意識,獎勵特色產業品牌”的建議
貧困地區農產品具有先天的優質條件,要讓優質農產品更“優價”,強化品牌創建和宣傳力度是必由之路,使貧困地區農產品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在這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動農產品品牌的申報創建。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的戰略要求,結合貧困地區農產品優質的生產條件和推動農民增收的要求,我們切實加大了農產品品牌的申報創建力度。大力開展了農產品“三品一標”的認定認證,全市目前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547家、產品726個,認證面積達599.96萬畝,到2020年“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要達60%以上,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認定面積達100%。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農業標準化建設,制(修)定我市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黔北麻羊、黔北黑豬、赤水烏骨雞、湄潭翠芽、鳳岡鋅鋅茶和特色優勢農產品辣椒、高粱等質量標準,突出標準特點,提高標準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大力創建農產品品牌,成功創建了湄潭翠芽、蘭馨、鳳岡鋅硒茶、正安白茶4件馳名商標?!叭G一紅”中的“湄潭翠芽、遵義紅”品牌覆蓋基地面積50.7萬畝,使用品牌企業達到272家,湄潭翠芽、遵義紅、鳳岡鋅硒茶榮獲“百年世博名茶金獎”,遵義獲得“中國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赤水金釵石斛、綏陽金銀花、茅貢大粒香、鳳欣米,辣椒蔬菜有貴三紅、貴辣、大婁山等知名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今年,通過推薦、全市18家企業農產品獲“2015年貴州省名牌產品”稱號,30家企業品牌獲“2015—2016年度貴州生態農業100張優強品牌”,29個農業品牌獲“2015—2016年度貴州生態農業優秀品牌”;遵義市郎笑笑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金銀花涼茶”等41個農產品啟動了“2016年貴州省名牌產品”申報工作;推薦鳳岡縣婁山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婁山春茶申報了全國“百個合作社百個品牌”。
(二)大力加強宣傳推介力度和農產品市場營銷力度。在品牌宣傳推介和市場營銷方面,我們重點抓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組織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對全市獲得特色品牌的農產品以及企業、合作社生產的特色品牌產品,積極組織參加全國有關的展銷活動,宣傳遵義農特產品,拓寬對外交流與合作渠道。今年,先后組織了2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了重慶2016第十五屆中國西部(重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組織遵義市老村長食品有限公司等27家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參加了阿里巴巴?貴州(貴陽)年貨節;組織了紅赤水集團等1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2016上海新春大聯展”。二是組織開設展銷中心。我市已經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大城市開設了外埠“遵義生態農特產品展銷中心”、“遵義紅”茶城茶莊。今年上半年完成了銷售額2855萬元,同比增長96.8%,農產品推介銷售的效果顯著。三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助推“農貨出山”。由市供銷社牽頭在全市大力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在全省率先搭建電商平臺,聚焦“三農”,通過培育市場主體,成立農村電商協會整合優勢資源,與郵政、貴農網等開展合作,借助淘寶、京東、供銷E家、貴農網、郵樂購等成熟的第三方銷售平臺構建農產品銷售網絡,市級建立了“淘寶?特色中國?遵義館”、“京東特產中國?遵義館”等平臺,各縣(市、區)也紛紛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開館。截止目前,全市建立了縣級電子商務公司4個、電子商務平臺12個,建設農村電商服務運營中心12個,建設農村電商服務站194余個、農村電商協會1個,優先扶持貧困鄉鎮和貧困村進行建立,助推農業產業扶貧。全市完成農村電商銷售額15996萬元。此外,還成立遵義市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培訓中心,先后開展電商創業培訓班、電商知識普及班等30余場,培訓電商1200余人次。今年6月29日,啟動了“遵義市精準扶貧貧困村致富帶頭人電商創業培訓”活動,此次培訓是我市推進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對2016年計劃脫貧退出的300個貧困村中選拔出來的致富帶頭人、村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等開展培訓,加快培育一批“互聯網+”扶貧新模式的電商技能人才,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前開展培訓6期,培訓人員300多人。
自去年以來,中央、省、市以及地方都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進一步加大了扶貧工作力度,產業扶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下步工作中,我們將圍繞邊遠高海拔貧困地區產業實際,著力解決好“種什么”、“誰來種”、“怎么種”、“怎么賣”幾個重點問題,切實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在未來幾年穩扎穩打,打好這場輸不起的戰役。
再次感謝貴委對我市扶貧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2016年8月9日
(公開發布)
(聯系人:張正雄;聯系電話:23139606)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