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市農議復字〔2015〕2號 簽發人:張 鐘
遵義市農委對市四屆人大五次會議
第15119號建議的答復
蘭遠馳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農二代”種養殖技術培訓力度》的建議收悉。感謝您對我市“農二代”種養殖技術培訓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建議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一、我市“農二代”種養殖技術培訓工作基本情況
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取得初步成效。2014年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全面轉型升級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戰略要求,各縣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自己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認定管理辦法和政策扶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率先完成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截止到2015年4月17日,全市已完成培訓任務4771人,占總任務100.44%,其中:生產經營型2602人,占任務的100.46%;專業技能型1235人,占任務的100.41%;生產服務型934 人,占任務的100.43%。二是農民認定管理起步好,截止到目前,全市完成生產經營型農民資格認定1874人,占72.4%。三是縣級扶持政策全面啟動。全市11個省、部示范縣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122項,其中,農村金融類11項、教育培訓類26項、土地流轉類15項、農業補貼類11項、借貸支持類13項、農業保險類11項、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1項、農村社會保障類12項、其他類12項;生產經營規模種植業面積14萬畝,養殖業規模30萬頭(只)以上。
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特別是近年來,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戰略要求,緊緊圍繞農民持續增收、農業結構調整和美麗鄉村建設,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目標,依托現代農業高效示范園區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積極開展示范培育,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努力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同時,著力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引導職業農民參與“三綠一紅”等農產品重點品牌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農二代”未來發展出路的思考也在逐步加強,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工作,減少游離在外的“農二代”人數。有意識培育懂技術、懂管理的“農二代”讓他們勞有所得,給他們提供保障,激發他們的種糧積極性。
二、存在的問題
(一)進城務工農民分布分散,集中培訓難。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大量的農二代外出打工,由于這類人員大部分文化素質不高,工作技能不強,加之盲目流動,而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量小于農村勞務輸出量,許多務工人員只好閑散于城鎮的各個角落,這為大規模開展農二代培訓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二)農二代參訓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思想較為現實,即使采取了完全免費的培訓方式,也有的農戶認為是“要他學”,沒能完全激發起他們本身的求知欲望,甚至有少數學員抱著敷衍的態度參訓,接受及消化的知識較少,個別學員沒達到培訓預期效果。
(三)培訓內容結構不合理。各級機構開展的農民培訓多是傳統的種植、養殖科技培訓,而對農二代進行系統職業技術培訓的很少,農二代希望培訓的專業技能,例如:車床、模具、電腦、等,卻寥寥無幾。根據調查顯示,有80%的農民認為自己需要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有70.5%的農民認為自己需要接觸技術知識方面的培訓,而僅有18.6%的農民選擇傳統種植、養殖培訓。由此可見,農二代的培訓需求與我們所提供的培訓存在巨大的差異,由于職業技能和技術知識相對缺乏,培訓的就業率就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四)部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農二代培訓重視不夠,尚未真正將農民科技培訓提升到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戰略地位。在抓農業、農村工作中,把農二代科技培訓和提高農二代文化素質當輕任務來抓,可有可無,可抓可不抓。在農村、農業政策導向中,重農業生產,輕農民文化素質提高,重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提升。認識不到位成為制約農二代科技培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繼續解放思想,提高認知程度。針對政策層面所存在的問題,各級各類政府需要切實的解放思想,提高農民培訓對農二代、區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認識。將“三農”問題和培養新型農二代、創新農業,促使新型農業成為新的經濟亮點真正的落實的日常工作中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方案。
(二)創新培訓模式,注重培訓實效。大力提倡以學員為主體,鼓勵學員主動參與,教師與學員進行雙向互動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率、增強培訓效果,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利用龍頭企業,搞“帶動”式培訓;運用“基地”的力量,開展“基地”式培訓。還可以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選出部分典型進行“引導”式培訓,發揮高產創建示范片、標準化養殖小區、現代農業園區的實訓作用。
(三)改革培訓內容,提高培訓效果。首先,要緊密圍繞貴州農業結構調整,加重高效、特色種植技術的比重,逐步實“一村一品”的種養結構。其次分類指導。對現代農業、農村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村從業人員,如農機手、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開展從業技能、法律法規及農業經營管理等知識培訓;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農民,通過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實用生產技術及有關農業政策等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務農技能。
(四)整合培訓資源,建立長效機制。農二代培訓主體的建立和創新是達到培訓目標的重要環節。各部門應理順組織體系和職責分工,做好政策制定、總體協調、資金籌措、監督檢查等工作。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鄉鎮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師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培訓主陣地作用,整合農村各類教育機構,充分發揮現有的教學資源,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五)設定準入門檻,突出職業性。首先,在對象選擇上,必須強調最基本的資質。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必要時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考核,層層把關。其次,在強化職業性方面,延長培訓鏈條。單次培訓至少要半年或者一個種養殖周期,避免短期培訓走過場現象。另外,在培訓方式上,應強調理論培訓與實踐示范相結合,側重田間實作、技術傳授,突出農民從業的專業性和職業性。
2015年8月16日
(聯系人:王海燕,聯系電話:15985059497、28660064)
抄送:市人大選任聯委,市政府辦建議提案辦理科。
遵義市農業委員會辦公室 2015年8月16日印發
共印 5 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